联合国卫生组织建议中年人运动指南
1> 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:控制体重、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遵循医生用药。
坚持“脑健康”生活方式:
•运动:每周 ≥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+2 次抗阻训练;
• 地中海/得舒(DASH)饮食:多蔬果、全谷、深海鱼、坚果,少红肉、精制糖;
2> 持续学习与社交:学习乐器、外语、棋类、志愿活动等可增强“认知储备”。
3> 保证睡眠与情绪:睡眠足够(7–8 h)、必要时就诊治疗失眠和焦虑抑郁。
释:抗阻训练——指的是利用外部阻力,让肌肉在“对抗”阻力的过程中收缩、拉伸,从而增强力量、肌肉量、骨密度与代谢功能的运动方式。它也常被称为“力量训练、阻力训练、负重训练、举铁”等。下面用几个要点帮您快速理解:
1. 阻力从哪里来?
阻力类型 | 典型动作/器材 | 适合人群 |
自身体重 | 俯卧撑、深蹲、仰卧起坐、平板支撑 | 刚入门、无器械环境 |
自由重量 | 哑铃、杠铃、壶铃的硬拉、推举、划船 | 想系统增肌或力量 |
固定器械 | 健身房史密斯机、腿举机 | 新手、身体控制欠佳 |
弹力带/弹力圈 | 弹力带划船、外展、臀桥 | 旅行、康复、关节敏感者 |
水或沙包 | 水壶铃、沙包行走 | 想提高核心与稳定性 |
核心原理:无论器械高端还是动作简单,只要肌肉必须“用力对抗”某个阻力,就属于抗阻训练。
2. 抗阻训练和有氧运动有什么不同?
维度 | 抗阻训练 | 有氧运动(快走、跑步、游泳等) |
主要目标 | 肌肉力量、肌量、骨密度 | 心肺耐力、热量消耗 |
能量系统 | 主要用磷酸原系统 + 糖酵解(短时、高强) | 主要用有氧供能(长时、低~中强) |
对体型影响 | 塑形、紧致、防止肌肉流失 | 帮助减脂、提高耐力 |
两种运动互补,不可相互替代;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 2 次抗阻训练 +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。
3. 基本训练原则
1. 全身主要肌群都要练:腿臀、胸背、肩臂、核心。
2. 渐进超载:当某重量/难度能轻松完成目标次数(如 12 次)时,逐渐加重量、次数或组数。
3. 强度与次数
• 增肌/体型:每组 8–12 次,最后 2 次略感吃力为宜;
• 力量:4–6 次更高重量;
• 耐力/康复:15 次以上、较轻重量。
4. 休息与恢复:同一肌群训练后至少休息 48 小时;保证睡眠、蛋白质摄入。
5. 动作质量优先:姿势正确 > 重量大小;必要时请教练或拍视频自查。
4. 在家如何入门?(零器械示例)
动作 | 目标肌群 | 做法 |
深蹲 / 靠墙静蹲 | 大腿前后、臀 | 3–4 组 × 10–15 次或静蹲 30 秒 |
俯卧撑 / 探身俯卧撑 | 胸、肩、肱三头 | 3 组 × 8–12 次;膝盖着地降难度 |
反向划船(桌边拉) | 背、肱二头 | 找稳固桌沿,脚放地,身体斜拉 |
站姿提踵 | 小腿 | 3 组 × 15 次,可单脚 |
平板支撑 | 核心 | 3 组 × 30–45 秒 |
有弹力带或小哑铃后,可替换/增加划船、肩外展、弯举等动作。
5. 常见疑问
• 会不会把肌肉练得“很壮”?
普通中年人每周 2–3 次、每次 30 分钟的抗阻训练,主要效果是防止肌肉流失并塑形,不会突然变成健美选手外形。
• 膝盖不好能练吗?
可选坐姿腿举、弹力带外展、水中深蹲等低冲击动作;先由康复或专业教练评估。
• 血压/心脏病史?
先就医评估;从极轻重量、慢速呼吸开始,避免憋气(瓦尔萨尔瓦动作);更侧重自身体重+弹力带。
6. 给初学者的“小提示”
1. 体检先行:特别是骨质疏松、关节、心血管状况。
2. 设定小目标:比如 8 周内让俯卧撑从 5 次提升到 15 次。
3. 与冥想结合:训练结束后 5 分钟深呼吸,可缓解心率、放松肌肉。
4. 记录与反馈:训练日志、拍照、量腰围;看到进步最有动力。
5. 循序渐进 —— “稳中带狠”:不急于求成,但要敢于挑战自己逐步加码。
一句话总结:抗阻训练就是“让肌肉对抗重量或弹力”,它能给中年乃至老年大脑、骨骼、代谢带来独特好处。开始时动作少、重量轻、姿势准;一旦习惯,您会发现——不仅记忆力更清晰,整个人也更有力、有型、有精神。祝您练得安全、有效、持久!
(力量训练通过机械拉伸和荷载增加骨—肌同源信号,预防骨质疏松)
另参见:每周最低推荐量(世界卫生组织 2020 指南)
• 中等强度有氧:≥150 分钟(例:快走、骑车、游泳、舞蹈)。
• 或 高强度有氧 ≥75 分钟。
• 再加 ≥2 次主要肌群的阻力训练。
• 再加 定期平衡/柔韧练习(尤指 65 岁以上)。
提示:冥想虽有独立健康价值,但不计入有氧/力量时间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