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严经》的起源:一部充满争议的佛学巨著
关于《楞严经》(全称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)是否为古代中国人所写,这是一个历经千年、至今在学术界与佛教信仰界仍存在广泛争议的议题。简单来说,学术界普遍倾向于认为《楞严经》并非直接从梵文翻译而来,而是在中国构思和写成的“伪经”或“托伪之作”,但它在中国佛教内部被广泛接受为真经,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传统说法:印度高僧带来中国的“国宝”
根据中国佛教的传统记载,此经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。相传在唐代神龙元年(公元705年),中印度高僧般剌密帝(Paramiti)历经艰险,秘密将此经带到广州。由于当时该经在印度被视为国宝,严禁外传,般剌密帝是剖开自己的手臂,将经文藏于其中才得以带出。
到达广州后,他在制旨道场,与当时被贬为广州太守的唐代宰相房融等人共同翻译了此经。其中,般剌密帝口诵梵文,由弥伽释迦译语,而房融则负责文字润饰。正因为房融本人是位杰出的文学家,这也被认为是《楞严经》文辞如此华美流畅、远超其他翻译佛经的重要原因。
学术界的质疑与考证
尽管传统说法流传甚广,但自唐代以来,对《楞严经》来源的怀疑之声便不绝于耳,近现代学者的考证更强化了这一观点。主要的疑点包括: